湖北日报讯(记者方琳 通讯员王绥阳)10月21日下午,2025年湖北省数字科技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。
湖北日报讯(记者方琳 通讯员王绥阳)10月21日下午,2025年湖北省数字技术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。同时,还发布了《湖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生产力发展调查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及相关数据。 2024年湖北省“双软”(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)评价结果也揭晓。报告显示,湖北软件产业稳居“中部第一、全国前列”的地位。实现营业收入35469.6万元,公司正呈现出一个新特点: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兼顾”的重大转变。会上,该团体制定了《Cribasic软件企业竞争力评估标准》。 “报告”发布由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主编。新一轮生产力浪潮席卷全国,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经济格局。数据显示,软件产业的“核心市场”湖北实力雄厚、动力十足。 2024年1月至12月,全省规管的1076家软件企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469.6万元,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八位,继续领跑中部地区。这一宏观优势在“双软件”评测中也得到印证。到2024年,全州通过评估的软件企业数量将达到933家,位居全国第五。 979个prsoftware产品通过评价,位居全国第八。两项基本指标牢牢占据中部地区第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自2016年推出以来,H湖北省“双软件”评价吸引了1000多家评价软件企业和1万多个评价软件产品,正式进入“千家企业、万种产品”的新阶段。这不仅代表着产业规模的跨越,也意味着湖北省软件产业的综合素质、创新能力和市场美誉度得到系统提升,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《报告》还确定了湖北软件产业的“中央一把手”。研究揭示了“船多立足点”的合作发展格局。作为绝对核心,武汉已积累了全省90.14%(841家)的双软件企业,展现出较强的虹吸效应和积累能力。其中,东湖高新区是“中国人民软件城”核心基地,集中双软件企业502家,占全市总面积近60%,已成为推动全省软件创新的最强大动力。武汉经开区、洪山区、武昌区也立足自身产业基地,在汽车软件、人工智能、数字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集群。襄阳、宜昌等地区拥有自己的产业基地,并积极发展工业软件、智慧城市等特色领域。襄阳以工业汽车为基础发展智能制造软件,宜昌则围绕水电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,与武汉中部地区形成有效互补和协同,共同构建湖北软件产业的大空间框架。报告明确描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湖北软件产业的发展。对研发的投资是我们致力于创新的关键指标。五年来,湖北软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稳步增长。即使市场竞争加剧,2024年研发投入比例仍将保持在12.30%。我们保持较高的地位并持续推动创新。从技术领域的分布来看,“传统提升”与“新兴优势”并存。应用软件占比47.16%,体现了软件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。作为新生产力的典型代表,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,2024年将占科技领域的5.89%,同比增长显着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知识产权方面,虽然软件著作权总体增速缓慢同比下降,但仍保持8.08%的增长。特别是在工业制造、人工智能、医疗健康等高新技术领域,增速创历史新高高于总体水平,创新由“宽泛”向“精准聚焦”转变,产业创新标志着企业向中心环节、价值之山的迈进正在加速。报告还客观指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,其中最突出的是“人才短缺和人才竞争”。虽然湖北拥有科教优势,楚地是唯一的人才之地,但由于一线城市在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方面的强大吸引力,当地软件企业面临着吸引和留住复合型、高层次人才的压力。这些“成长的烦恼”也预示着湖北软件产业发展到了关键阶段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支持。



